英剧《是,大臣》中有一段有趣的情节:英国内政部长出席国外签订合同的活动,而部门秘书向他汇报所谓“缩减到最低规模”的随行人员名单:“外交部派了一个代表团,外贸部派了一个代表团,工业部也派了一个,能源部也派了一个——毕竟我们去的是一个石油国家。常务副长、内阁办公室代表、情报部门人员,以及我们的部门成员都得参与。此外,还有新闻秘书、各部门秘书、负责联络工作的秘书、法律部以及合同起草和合同监督的人……”

这段场景展示了一个现实:许多活动的顺利进行依赖大量的幕后支持人员。
NBA中国赛正是如此。
仅从球员名单来看,一支NBA球队季前赛的球员人数最多不过21人。那么实际会来多少人参加中国赛呢?
关于这个问题,2017年时森林狼CEO曾告诉记者:“我们团队来了128人,勇士人数也是差不多的。”
这些随行人员涵盖了多个部门,包括但不限于:负责比赛及球员的教练组和管理层,医疗团队如队医和康复师,分析和装备部门如录像剪辑师和数据人员,媒体及公关团队如社交媒体运营人员和市场推广人员,后勤支持如翻译、厨师、安全团队,还有拉拉队和吉祥物等。这样综合的团队才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“球队”。
在中文里我们通常称“球队”,而在英文中则有细致区分:“team”指上场比赛的球员和教练,“organization”是包括所有工作人员的大型团队,“franchise”则是一支球队的历史和品牌概念。当一支NBA球队来到中国赛,来的是整个“organization”,而不是单纯的“team”。
如果每支球队人员就达百余人,那么联盟方面的参与人数更为庞大。据森林狼CEO透露,NBA联盟通常派遣400-500人参加中国赛,每次具体人数都难以统计。
这些人员大致可分为三类:
第一类是联盟内部的工作团队,涵盖比赛组织、商务合作、媒体宣传以及市场拓展等各个环节的支持人员;第二类是退役球星,他们会参与球迷活动和慈善项目;第三类是比赛相关的技术支持人员,这部分细致到让人意想不到。
很容易想到NBA会派出裁判和转播团队,也许你还见过他们安排的赛间娱乐表演团队。但你或许难以料到,NBA还携带了许多专业助手,比如现场的技术台工作人员、光电设备调试人员、DJ、场地安保人员甚至是擦地板的专人——都是提前从海外带来的。
不仅是人员,NBA还会为中国赛运输大量设备与物资。
例如,NBA曾空运特制的比赛地板进行拼装。这些地板分成240块小部分,每块都经过编号,铺装过程要求极其精确,甚至多次返工以达到完美效果。
此外,还包括符合联盟标准的比赛器材如篮球、篮筐、计时系统等。即便现场能提供一些设备,NBA也会提出最高标准的要求,其中包括连复印机都需要备用电源这样的细节。
对场馆的改造与屏幕的优化,也是NBA为提升比赛体验做出的努力之一,力求达到他们的专业标准。
从2004年首次举办至今,中国赛已走过二十余年。随着时间推移,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。
一方面,NBA联盟及球队日渐精细化,派遣的人员和设备越来越多且专业;另一方面,中国的场地设施与能力也在发展,能够自主提供的支持逐渐增加,需从海外运输的物资相对减少。
无论环境如何改变,这一切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——为球迷呈现最真实、最纯粹的NBA体验。

其实,NBA并非只是由场上比赛的球员构成,“中国赛”也并非只是几场比赛这么简单。正如一位国内记者曾评价:“以NBA的视角来看,仅仅让球员到场比赛,这远远不算是完整的NBA;真正的NBA还有那些难以察觉但不可或缺的细节——甚至是球馆的空气。”